10月24日,在“京津冀营商环境改革成效”新闻发布会上,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京津冀三地着力打造知识产权首善之区,专利技术供给渠道得到持续拓宽,实施三地专利转化专项,累计发布转化项目近3000项,发布数量居全国首位。
按照《北京市“十四五”时期知识产权发展规划》系统谋划的京津冀协同化发展布局,今年7月25日,在2023年京津冀知识产权协同发展合作大会上,《京津冀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》签署并提出共建知识产权协同发展首善示范区、先行区的总体目标。
在发布会现场,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国家知识产权局与三地人民政府签订《关于知识产权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合作会商议定书》;三地知识产权局陆续签订《京津冀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行动计划(2023-2026年)》《京津冀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合作备忘录》等系列协议10余项。
通过系列知识产权保护措施,三地市场活力得到激发,转化运用效益日益凸显。京津冀三地共建“知识产权交易信息联合发布机制”,北京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联合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运营中心、河北省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搭建“互联网+”知识产权交易平台,发布三地科技成果1000余项。依托北京知识产权服务资源集聚的优势,三地探索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新模式。北京建设中关村国际知识产权服务大厅,集服务咨询、资源展示、国际资料查询等功能于一体,助力三地创新主体“走出去”。天津在滨海高新区打造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“科创中国”知识产权生态产业园试点,推动三地知识产权服务资源合理流动。
以世行营商新评估为总牵引,下一步,在推进知识产权协同化发展中,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将加强与国家知识产权局、津冀两地知识产权局的密切沟通,汇聚三地优势形成合力,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公共服务“网络”优势,深入园区、孵化器,提供精准服务。同时,北京市知识产权局还将挖掘典型经验,突出成果效应,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,在京津冀三地推广。